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县乡村一体化”管理 浙江南浔县域医改的破壁实践

体育正文 120 0

“县乡村一体化”管理 浙江南浔县域医改的破壁实践

“县乡村一体化”管理 浙江南浔县域医改的破壁实践

中新网湖州6月(yuè)9日电(胡(hú)丰盛 项天琪)早上7点30分,刚刚结束晨练的束奶奶准时(zhǔnshí)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西栅(zhà)社区卫生服务站“报到”。“谢谢小冯啊,调完药血压稳了!”在冯米雅社区医生团队量身定制的方案(fāngàn)干预下,老人的血压数值从180/110mmHg的危险红线,稳稳降至130/80mmHg的理想区间。 看似寻常的(de)医患对话,实则是南浔区在医卫人才“县乡村一体化(yītǐhuà)”管理背景下,基层医疗服务的缩影。 这场以医共体医卫人才“全员(quányuán)岗位管理”和“绩效薪酬改革”为核心(héxīn)的创新,正推动基层(jīcéng)医务人员从“招不进、留不住、流不动”到主动“扎根基层”的转变。以菱湖人民医院(yīyuàn)作为牵头医院的南浔区第二医疗集团为例,该集团基层医务人员的流失率从2022年的8.7%下降至(zhì)现在的1.2%。2024年数据(shùjù)显示,菱湖镇居民人均期望寿命(shòumìng)升至83.31岁,较2020年提升2.41岁;重大慢病死亡率更是下降1.71个百分点(bǎifēndiǎn),勾勒出一幅百姓健康升级的鲜活图景。 2025年6月,航拍(hángpāi)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。项天琪 供图 破冰突围(tūwéi):打破编制 激活人才新流动 在南浔区第二医疗集团的(de)版图上,菱湖人民医院作为(zuòwéi)牵头医院,携手4家镇卫生院、1家康复护理(hùlǐ)院及50家村卫生室,构建起覆盖菱湖、和孚、千金、石淙4个乡镇的紧密型医疗集团网络。然而在过去,这片医疗网络却面临着人才流失(réncáiliúshī)的困境。 “过去是‘铁(tiě)编制’拴住‘死岗位’,医生被身份限制捆住手脚,基层上升渠道不(bù)畅、工资又和牵头医院有差距,确实成了人才洼地。”菱湖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吴钜凌坦言(tǎnyán)。 为了打破这种困境,该(gāi)医共体实行了医疗机构编制的统筹使用,并对医共体三级(sānjí)机构,即县级(xiànjí)医院、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的岗位进行统一设置,推行全员双向选择、竞聘流动机制。 这一举措成效显著。医共体667名员工中(zhōng),193人实现跨层级流动,形成“行政后勤向总院集中、精干人才向专科集聚、技术(jìshù)力量向基层下沉”的科学人岗配置格局。借助这一机制,基层医务人员可以向上级医院(yīyuàn)流动,上级医院的专业人才(zhuānyèréncái)也可以下沉至基层。 如今,每年11月至12月的全员双向竞聘(jìngpìn)已成为常态。“现在编制就像‘门票’,进门后全凭(píng)能力(nénglì)竞争岗位。”内科医生唐露仙便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,她从石淙(shícóng)镇卫生院成功竞聘至菱湖人民医院,实现了从“基层练兵”到“县级(xiànjí)提升”的职业跨越;理疗科骨干李玲英则选择主动下沉到石淙镇卫生院,将基层原本濒临萎缩的科室打造成中医理疗特色专科。这种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(jīzhì),让人才配置效率(xiàolǜ)提升40%以上。  破界重构:薪酬杠杆(gànggǎn) 撬动基层医疗新生态 西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(de)全科医生冯米雅,对改革有更深的体会。 2019年,彼时还在菱湖人民医院工作的她,主动选择下沉(xiàchén)基层。“基层工作(jīcénggōngzuò)琐碎,慢性病(mànxìngbìng)随访、健康档案管理、突发疾病处置……但正是这些琐碎,能让我和(hé)患者建立起超越诊疗关系的信任。”冯米雅手机里上千条居民的微信消息,记录着(zhe)她6年来走街串巷的足迹。有位独居(dújū)老人把她的号码设(shè)成紧急联系人,血压异常、身体不舒服都第一时间找她;慢性病患者定期发来检测数据请她指导用药。“这种被需要的感觉,比什么都珍贵。”她笑着说。 “光打破(dǎpò)编制不够,得让人才在合适岗位(gǎngwèi)上获得(huòdé)对等回报。”吴钜凌介绍,医共体独创的“三阶联动”薪酬体系成为关键——60%固定薪酬保障基本生活,30%绩效积分依据(yījù)服务质量、健康管理成效等量化考核,10%专项激励向基层倾斜。这项举措让基层与牵头医院(yīyuàn)薪酬比从原来的0.64跃升至现在的0.9以上,部分优秀村医收入(shōurù)甚至超过上级医院同岗人员。 以冯米雅为例,她负责辖区6000余名居民的健康管理(guǎnlǐ),通过家庭医生(jiātíngyīshēng)签约、慢性病干预等工作,2024年绩效积分在集团名列前茅。如今,她的年收入不仅远超在总院时的水平,更超越了部分医院同岗位医生。“薪酬(xīnchóu)向健康管理倾斜,在基层服务越用心、健康产出越多,收入就越高。”南浔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(yīyǔdàopò)机制核心(héxīn)。 这种“岗位价值决定薪酬”的(de)模式,彻底扭转了基层留才(liúcái)困局。村医平均年龄从50.83岁降至36.47岁,本科(běnkē)以上学历占比从3.71%飙升至31.4%。曾经的“人才洼地”,正蝶变为(biànwèi)吸引青年医生扎根的“沃土”。 2025年,南浔区菱湖镇西栅社区卫生服务站,社区医生冯米雅正在为老人测量血压(xuèyā)。项天琪供图(gōngtú) 破茧升级:健康导向 重塑县域医疗(yīliáo)新格局 然而,单单留住(liúzhù)人才还不够。 南浔区第二医疗集团毗邻湖州市城区,离(lí)湖州五家三甲医院不到(búdào)30分钟的车程。集团辖区服务人口16万多,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(bǐdá)40%,深度老龄化的压力如影随形。 “即便与省市级三甲医院开展合作,专家定期下沉坐诊,医疗水平(shuǐpíng)的(de)差距仍难以(yǐ)消弭。如何精准对接百姓需求,以健康为核心升级医疗服务,是改革的关键所在。”吴钜凌道出破局思考。 薪酬体系与健康价值的深度绑定(bǎngdìng),更催生了“越基层越增值(zēngzhí)”的职业路径。竹墩村(cūn)卫生室医生李珍婷通过慢性病管理、产后访视等工作(gōngzuò)积累了不少绩效积分,让从业7年的她收入稳步提升,更收获了老百姓的信任。 这也是南浔区第二医疗集团(jítuán)人才体系改革的背后需要——全(quán)周期管理居民健康。 为此(wèicǐ),医保支付改革也在协同发力。该医共体将(jiāng)20%的(de)医保结余留用基金定向用于(yòngyú)基层绩效奖励,80%投入居民健康管理。2024年居民健康积分(jīfēn)兑换达8万余人次,慢性病签约依从率达98.97%,基层就诊率提升至80.54%,形成了“少生病-少花钱-医生获奖励”的正向循环。 “现在我们不是‘各自为战’,而是‘集团作战’。”内科医生唐露仙说,他们团队每周(měizhōu)都(dōu)会定期下沉(xiàchén)到石淙镇卫生院坐诊,帮助基层医生查房、处理疑难问题。 在菱湖人民医院的健康指挥(zhǐhuī)调度监管中心(zhōngxīn),大屏实时跳动着(zhe)南浔区50家村卫生室的健康数据。当竹墩村村民按下智能终端呼叫键,系统会根据症状自动派单:头晕患者由村医(yóucūnyī)上门随访(suífǎng),需插胃管的专科需求则触发“15分钟响应机制”,由专科团队下沉服务。这种“线上派单+线下履约”的模式,让居民(jūmín)享受到“小病不出村、大病有通道”的全周期服务。 尽管改革成绩斐然,深层挑战依然存在:编制层级壁垒尚未完全打通,职称评审、财政考核等仍存在“双轨制(shuāngguǐzhì)”痕迹;数字化平台的(de)跨部门数据共享(shùjùgòngxiǎng)有待深化,健康管理的全周期协同仍需(xū)完善。对此,南浔区正协调多部门共同探索(tànsuǒ)“编制统筹使用+职称评聘一体化”机制,并计划将健康积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,推动形成“政府主导、医防协同、居民参与(cānyù)”的大健康格局。 从菱湖镇到整个(zhěnggè)南浔区,这场改革正在重塑县域医疗(yīliáo)的底层逻辑:当人才不再被编制束缚,当薪酬不再与层级挂钩,当医疗资源真正按需流动,一幅“病有良医、老有善养”的共富(gòngfù)图景正徐徐展开。正如吴钜凌所言,“医疗的本质(běnzhì)是服务人,改革的终极目标,是让每个居民都(dōu)能在家门口找到自己的‘健康守门人’。”(完)
“县乡村一体化”管理 浙江南浔县域医改的破壁实践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