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记者手记:探访731部队旧址

体育正文 228 0

记者手记:探访731部队旧址

记者手记:探访731部队旧址

新华社哈尔滨6月27日电(记者姜思妮)出发前(qián),那段尘封的历史总在脑海中浮现(fúxiàn)——细菌实验、活体解剖、惨无人道的暴行……抗战胜利(shènglì)80周年之际,带着(zhe)沉重的心情,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市平房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(简称“731部队”)旧址。 人们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主楼旧址参观。新华社记者(jìzhě) 姜思妮 摄  午后的阳光斜照(xiézhào)在罪证(zuìzhèng)陈列馆肃穆的黑色外墙,蜿蜒的队伍早已排至街角。孩童背着书包,老人拄着拐杖,不同(bùtóng)年龄的参观者在静默中有序排队入馆。没有喧哗,没有焦躁,每个(měigè)人都在积蓄着直面那段沉重历史的勇气。 一面镌刻(juānkè)六国文字的“反人类暴行”墙,三千块整齐排列的黑色石碑,一条通往光明的“证言(zhèngyán)墙”涵洞——随着脚步深入,这些具象符号(fúhào)逐渐浮现。它们(tāmen)无声诉说着那段至暗的记忆,也传递着向往和平的无限希望。 踏入序厅,《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国际公约》中文条款布满背景墙,庄重的(de)文字与731部队昔日暴行(bàoxíng)的对照,恰似建筑本身的意象(yìxiàng):以冷峻的姿态封存历史,却让真相永远向阳而生。 人们驻足观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留守名簿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  玻璃展柜(zhǎnguì)内,锈迹斑斑的(de)细菌培养皿(péiyǎngmǐn)、冰冷的手术器械、森然排列的饲养实验动物的铁笼……每一件实物都是(shì)沉默的控诉(kòngsù)者。电子屏上,731部队原队员的忏悔影像无声滚动,与展柜中泛黄的实验日志相互印证,让那段黑暗历史变得触目惊心。 “孩子说一定(yídìng)要来,想亲眼看看这段历史。”来自山西的魏先生带着儿子站在铁笼(tiělóng)前,“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真实的物证,这种冲击让爱国教育无比具象。”少年凝视着(níngshìzhe)铁笼,久久不语。 1936年,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此秘密划定6.1平方公里区域,建立世界最大细菌战(xìjūnzhàn)基地。731部队本部下设8个部、1个特别班和3个野外(yěwài)实验场,构建了从(cóng)人体活体实验到细菌武器(xìjūnwǔqì)研制的完整犯罪体系。 日军通过“特别移送”获取实验材料。所谓“特别移送”,实为日本军国主义者绕过司法程序将人(rén)直接(zhíjiē)送到731部队进行活体试验的罪恶勾当。据原队员供述,1940年至1945年间,至少有三千人被(bèi)用作人体实验(réntǐshíyàn)材料。专家通过对“特别移送”原始档案、伯力审判材料等史料的比(bǐ)对,确定其中有姓(yǒuxìng)有名、有名无姓、有姓无名及事件关联的受害者达1549名。 人们正在(zhèngzài)观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冻伤(dòngshāng)实验室展区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  “他们会将(jiāng)受害者的四肢浇上冷水,置于零下(língxià)40摄氏度(shèshìdù)的户外,用铁棍敲击冻僵的肢体直至发出金属般的声响,再以不同水温‘解冻’,观察皮肤脱落情况(qíngkuàng)。”讲解员贾婷婷的声音在冻伤实验室展区低沉响起。展柜中各类实验材料泛黄纸页上,仍能清晰辨认出字迹,记录背后,是无法被抹去的罪恶。 他们将鼠疫、霍乱等致命病菌注入受害者体内,在冻伤实验室、毒气实验室进行惨无人道(cǎnwúréndào)的实验。1939年,细菌武器首次(shǒucì)用于诺门罕(nuòménhǎn)战争。1945年战败(zhànbài)前夕,731部队炸毁建筑企图毁证,但残留的陶瓷细菌弹头、实验器具成为揭露罪行的铁证。 细菌人体野外实验展区,十字架交错排列,复原了当年野外实验场的场景。在(zài)这里(zhèlǐ),我遇到了来自吉林的侯涛,他搀扶着母亲在展区内伫立良久。“‘前事不忘(qiánshìbùwàng)后事之师’,我们倡导和平,但绝不能(juébùnéng)忘记历史。”侯涛说。 馆内(guǎnnèi)参观者或驻足凝视,或低声交流。留言台前,不同年龄、国籍的人书写(shūxiě)着感悟。 陈列馆的出口,一条76米长的涵洞连接(liánjiē)新馆与旧址。两侧“证言墙”上刻满731部队原(yuán)队员认罪笔供和受害者口述。“我一定要好好读书,绝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。”来自沈阳的13岁少年(shàonián)站在涵洞入口,眼神坚定,攥(zuàn)紧了拳头。身旁,他的父亲刘先生轻轻点头:“带孩子来,就是(jiùshì)想让他明白和平来之不易。” 人们走过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(chénlièguǎn)的“证言墙”通道。新华社记者 姜思妮 摄(shè)  “别回头,向前走,出口有(yǒu)光,有人间烟火,有国泰民安。”解说员的声音在陈列馆出口的涵洞内回响。循着指引,参观者(cānguānzhě)们一步步向前,尽头(jìntóu)的阳光渐渐明亮,最终倾泻而入,照亮每个人的脸庞。 涵洞外,南门(nánmén)卫兵所旧址、特设监狱遗址的残垣断壁在阳光下静默着,与新馆的黑色幕墙形成鲜明对比。“这些遗址是历史的见证(jiànzhèng),我们通过考古发掘,让(ràng)更多人了解当年的真相。”黑龙江省文物(wénwù)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陈奇说。
记者手记:探访731部队旧址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